來源:@華夏時報微博

華夏時報記者 邱利 陳鋒 北京報道
剛剛進入2025年,新基金迎來密集發售期。截至1月8日,有93隻基金正在發行或定檔1月發售,掀起了一波發行“小高潮”。
近百隻新基金登場亮相,多數以布局紅利、科技、主流寬基為主,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“掛帥”,誰將一日售罄,誰將“吸金”超百億元,都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。
公募搶灘“開門紅”
事實上,每年年初是傳統的基金發行旺季,基金公司、銀行、券商以及代銷機構在開年都會積極“上新”,備戰春季行情。
Wind數據顯示,截至1月8日,全市場共有93隻基金(僅統計初始基金)正處於發行狀態,其中從1月1日起開始認購的就有65隻。
眾多明星基金經理前來“掛帥”,包括萬家基金喬亮、匯安基金鄒唯、興證全球基金林國懷、景順長城基金張仲維等“名將”。
“年初積極布局新產品,不僅反映了基金公司對市場機遇的敏銳洞察和把握能力,還體現了基金公司在產品創新和差異化競爭方麵的努力。”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創始發起人袁帥向《華夏時報》記者表示,“開門紅”是各大公募機構爭奪新基金發行的重要窗口,期待在新的一年裏取得良好開局。
從募集目標來看,定於1月發行的65隻新基金中,多達36隻產品的募集目標在20億份以上。其中,募集目標最高為80億份,包括華夏創業板50ETF、富國創業板50ETF、廣發增強A、太平A、易方達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ETF等7隻基金;發行目標在30億份至60億份區間的,包括融通中證誠通央企紅利ETF、易方達匯享保守養老目標一年持有、中歐多利A、前海開源周期精選A等22隻基金;永贏中證A500ETF、申萬菱信中證A500ETF、平安上證180ETF、西部利得消費精選A等7隻基金募集份額為20億份。
有業內人士指出,如果這些新基金能夠順利完成募集,或將為市場帶來逾千億元的增量資金。
股基仍是發行主力
Wind數據顯示,1月6日至1月12日,在今年首個完整周,市場共有45隻公募基金啟動發行(僅統計初始基金),掀起了一波發行“小高潮”。從產品類型來看,包括20隻股票型基金,6隻混合型基金,12隻債券型基金,5隻FOF基金和2隻REITS。
值得一提的是,股票型基金仍是發行主力,占比近六成,包括16隻被動指數型基金,3隻增強指數型基金。而在被動指數型基金中,又以跟蹤中證A500、上證180、科創板50、等為主。
“被動指數型基金居多,這主要是由於ETF具有低成本、高效率、分散投資等優勢,符合當前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投資者的需求。”袁帥指出,被動指數型基金的壯大,有助於提升市場的定價效率和透明度,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。
政策方麵,新“國九條”明確提出,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,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占比;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,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。
袁帥還表示,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較多,表明了市場對權益資產的看好和配置需求。這類基金的發行,有望為二級市場帶來增量資金,增強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,且有助於優化市場結構,提升市場的整體投資價值。
看好紅利與科技主線
主題方麵,作為2025年“開門紅”競品,新發基金多以紅利、科技、主流寬基為主。例如,不少中證A500相關產品在1月集中發行,包括永贏中證A500ETF、海富通中證A500ETF、申萬菱信中證A500ETF、廣發中證A500指數增強A、貝萊德中證A500指數增強A等。
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向《華夏時報》記者表示,2025年開年,市場出現一波下跌,讓很多投資者信心受挫。但年初的下跌不會改變全年震蕩上行的態勢,且央行工作會議強調2025年擇機降準、降息,釋放出積極信號。一旦降息、降準落地,本輪調整就會終結,開啟春季攻勢。
展望後市,長城基金高級宏觀策略研究員汪立表示,從“日曆效應”看,市場在1月的波動和風險往往較大,2月可能是較好的企穩反彈窗口期。
“目前,無論是滬深300還是萬得全A指數,其指數ERP水平距離極端位置仍有較遠距離,但股息率和利率的差距或已經來到了具有性價比的位置。”汪立表示,這意味著,以盈利能力來衡量,A股公司仍處於不便宜的位置,後續可能需要看見明顯的基本麵拐點才具有一定的配置價值。而對於高股息率、穩定分紅的公司而言,已經具有較高的性價比,或具備長期配置價值。
對於行業配置,富國基金認為,歲末年初,在政策和經濟數據的真空期,可采用“啞鈴型”配置策略。一方麵是紅利資產,重點關注國有大行、電力、鐵路公路、運營商等壟斷型紅利;另一方麵是景氣成長,重點關注半導體、消費電子、AI應用等景氣度較高和產業趨勢較強的方向。
責任編輯:麻曉超 主編:夏申茶